实验中,α粒子被加速并射向极薄的金箔。大多数α粒子顺利穿透金箔,表明原子内部存在大量的空隙。然而,令人惊讶的是,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了显著的偏转,甚至有些粒子被反弹回来。这一现象无法用当时流行的汤姆孙“葡萄干布丁”模型来解释,因为按照该模型,原子的所有正电荷和质量都应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,α粒子不应该出现如此强烈的偏转。
基于这些观察结果,卢瑟福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,即著名的“核式结构模型”。在这个模型中,原子的核心被称为原子核,集中了几乎所有的质量和正电荷,而电子则在原子核外围的空间中运动。这种模型成功地解释了实验中的各种现象,并成为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基础。
卢瑟福的这项工作不仅改变了我们对物质基本构成的理解,还为后续的量子力学发展奠定了基础。通过这一实验,科学家们得以更深入地认识原子的内部构造及其行为特性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