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汉语中,“饿”是一个常见的字,它不仅能够单独使用,还能与其他字组合成丰富的词汇,表达各种含义。这些词语在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都经常出现,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“饿”能与哪些字搭配,形成什么样的词语吧。
一、“饿”与常见字的组合
1. 饥饿
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词语之一。“饥饿”指的是身体缺乏食物而产生的生理状态,常用来形容人在长时间没有进食时的状态。例如:“他因为饥饿难耐,只能四处寻找食物。”
2. 饿死
表示由于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而导致死亡的情况。这个词语往往带有悲惨或警示的意义。比如:“战争年代,许多人因为饿死而失去了生命。”
3. 饿狼
常用来比喻像狼一样凶狠、贪婪的人。例如:“他就像一只饿狼,对权力充满了渴望。”
4. 饿殍
这是一个比较古雅的词汇,意指因饥饿而倒毙在路上的人。这个词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者描述灾荒时期的语境中。
5. 饿瘦
指的是因为吃不饱饭而变得消瘦。例如:“由于营养不良,孩子饿瘦了许多。”
6. 饿得慌
形容非常饥饿的感觉。这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,在日常对话中十分常用。例如:“我已经饿得慌了,快给我点吃的吧!”
7. 饿虎扑食
比喻动作迅猛且充满力量的行为。这个成语源自于饿虎捕猎时的场景,用来形容某人做事果断、迅速。
8. 饿殍遍野
描述饥荒严重到尸体遍布田野的情景,属于成语范畴,通常用于形容社会灾难。
9. 饿殍相望
类似于“饿殍遍野”,但侧重于强调沿途都能看到饿死者的尸体,突出灾情的普遍性。
10. 饿鬼道
来源于佛教术语,用来形容那些因贪欲而堕入地狱的亡灵,象征极端的痛苦与不幸。
二、“饿”的引申意义
除了上述具体描述饥饿状态的词语外,“饿”还可以引申出一些抽象的意义:
- 心灵饥饿:指精神层面的需求未被满足,如知识匮乏、情感缺失等。
- 眼馋:虽然不是直接由“饿”构成的词,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视为一种心理上的“饥饿”。
三、总结
通过以上列举可以看出,“饿”字虽然简单,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。它既能描述具体的生理现象,也能延伸至更深层次的心理感受和社会问题。希望这篇文章能让大家对“饿”及其相关词语有更深的理解,并能在实际运用中更加得心应手。


